《开往冬奥的列车》:新老两条京张线的交错,浓缩了时空

来源:  时间:  2020-09-21

影片介绍:


1909年,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在詹天佑主持下建成;2020年初,作为北京冬奥会配套交通设施之一的京张高铁,正式通车。青龙桥站作为京张铁路唯一仍在使用的站点,成为了新老两条路线跨越百年的交汇点,在这里“人”字变成了“大”字。 


本片聚焦京张铁路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和京张高铁地基工程设计师张世杰的故事,讲述了新老铁路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展现了“双奥之城”给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折射了百余年间中国铁路的变迁,尤其是两届奥运带动的跨越式发展。

 微信图片_20200921110829


一个站台,连接两个世纪的情怀。这部短片的创意从何而来?短片的拍摄中,又遇到哪些困难或令人难忘的事?近日,短片《开往冬奥的列车》的导演牛梦彤老师,为你揭秘。


记者:拍摄与冬奥会相关的宣传片,有很多角度可以选择,当时列车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故事吗?

牛梦彤:选题创意是整个团队讨论的成果。契机是当时听闻京张高铁即将开通,它将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到1个小时,这是北京冬奥会配套交通设施之一,也是我国铁路高速发展的最新成果,两地老百姓乃至由此延伸出去的整个华北地区,都有受益。它的开通,也让老京张线再一次被聚焦。

去年,是老京张铁路建成110周年,它是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和运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背后是一段厚重的民族历史。

这两条线的交错并存,浓缩了时空,极具象征意义,所以我们选取了铁路作为切口。

更为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两个非常合适的人。一位是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这个站是老京张线上保留至今的、为数不多的老站,又是当年“之字形”铁轨的交叉点,同时还是新老京张线隔空握手的交叉点。杨站长和父亲两代人,在这里已经守了近70年。另一位是老家在张家口的80后铁路路基设计师张世杰,他本身是滑雪爱好者,也是京张高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有了这两位新旧京张铁路人,列车这个创意就搭起来了。

 

记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短视频也是如此。《开往冬奥的列车》时长只有5分多钟,但背后蕴藏着诸多艰辛。能否回忆下,在拍摄这部宣传片时,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牛梦彤:当时因为拍摄需要,我们在青龙桥这个百年老站度过了西方的平安夜和圣诞节,那天发生的事,我印象特别深刻。站里存了许多老物件,站台上立着詹天佑的铜像,往上走一点,是他的墓地。到了晚上,周围一片漆黑,没车来的时候静悄悄的,透着站房的灯光,还隐约能看到旁边山崖上一段一段的古长城。

我们站在那里,既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又能体验到铁路人的不易,激发了我们的情感和责任感。平安夜当晚,延庆山里还下起了雪,拍摄团队有点猝不及防,被冻得厉害,轮流用几个暖宝宝强撑着,但谁也没有抱怨,还是趴在雪地里坚持工作,也拍出了很多很棒的画面。

 

记者:制作团队想通过这部影片,给观众带来什么?

牛梦彤:想通过两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铁路线,以及两代铁路人坚守与奉献的故事,来展示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勇于挑战的时代精神,让公众为我们“双奥之城”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能重温我们的来路。

 

记者:作为导演,您对影片的哪个地方最满意?

牛梦彤:影片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故事内核,我们团队都非常喜欢、也非常满意整个故事选题。具体到影片本身,我觉得由于经验欠缺,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升。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地方是开头新老京张铁路人的慢镜头交叠,一下给片子定了基调,起了氛围,也浓缩了我们整个影片最想要表达的东西。从山坳里的百年老站,到新城里的冬奥雪场;从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到世界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从坚守车站奉献一生的老一辈铁路人,到努力工作享受滑雪的新一代铁路人……通过奥运这个契机和窗口,我们看到了可爱的人。

 

记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要来了,民众间也刮起了一股冰上运动热潮。本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上,158部征集影片中,有20多部都与冬奥会相关,竞争相当激烈,您认为《开往冬奥的列车》能脱颖而出,成为被推荐参加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全球总决赛影片之一,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牛梦彤:我想可能是因为选题的角度比较新颖,故事又很丰满,再加上成片各方面的素质都不错。这部片子的视角,没有常规性地放在体育、运动或者赛事本身,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去讲故事。

铁路可以侧面反映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加速基础设施的完善升级,往往是奥运的重要影响。而我们表现的是如何借力发展,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强化我们要坚守的历史传统,完成我们要实现的时代蜕变。

 

(揭明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