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8月中旬举行的第九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有什么深刻印象的话,我愿意用8个字来表明:“民间逆袭、官媒溃败”。
先说数量上的此消彼长。
本届电影周有国内影视作品70部参评,为历届最多。其中47部来自民间制作公司或个人,23部由央视及地方电视台选送,官媒占1/3,首次在数量上落于下风。远的不提,仅最近两届,还完全是另一种格局:第八届62部参评,民间22部,官媒40部,占2/3;第七届40部参评,民间8部,官媒32部,占4/5。
再看质量。
评委们都说,本届总体水平“比以往高出不少”。7个单元中,除“足球影视单元”和“体育广告单元”因实在没有像样作品只好空缺以外,其余5个单元有10部作品获奖,9部来自民间,1部出自官媒,即CCTV5的《他们的九年》。我原本不大看好这个节目,觉得制作上有些“糙”,但多数评委认为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生动、真实、可信,应该鼓励,我也就不再多?嗦。对比前两届:第八届10部获奖作品中6部出自官媒(央视3部);第七届官媒更牛,10个获奖名额轻松卷走了7个(央视4个)。
显然,是相当数量来自民间的高质量作品使本届电影周水平“比以往高出不少”。民间力量何以突然爆发?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五个原因,或称“三有两无”:
第一,“有钱”。有钱是因为财力雄厚的民企参与:以赞助F1和户外极限运动著称的某跨国运动饮料商,调整广告宣传策略后,强势进军影视制作,投巨资拍摄的几部纪录片都很成功,其中两部在本届电影周获奖。一部是记录青岛人郭川首次单人环球航海的《奥德赛之旅》,另一部是表现翼装飞行穿越张家界天门洞的《天门》。《天门》由国外最好的摄制团队制作,网罗世界多位翼装飞行顶尖高手,动用了直升机,在翼装和头盔上安装多部最先进的微型摄像头•••这架势让两个扛一台又大又沉所谓专业摄像机前往拍纪录片的央视小伙伴完全惊呆了。
第二,“有人”。电视高手并非尽在官媒,全国每年那么多影视传媒毕业生,有几个能捧上公家饭碗?本届民间参评作品,有些就是出自进不了公家门的影视毕业生之手,比如反映新疆喀什跑酷运动的获奖纪录片《跑酷少年》,编导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有人”的另一层含义是不少圈内人学会了影视制作,这类人多从事登山、漂流、自驾等户外极限运动。他们的明显优势是:酷爱并熟悉自己的项目,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可以拍到官媒拍不到的更多细节,去官媒去不到的更多地方。获奖作品《云端有路》就是曾7次登顶8000米以上山峰的女登山家王静和她的同伴拍摄的,其中许多珍贵镜头出自她本人之手。一个震撼的情节是:某次登顶前夜,她看见山顶上有微弱的手电筒求救信号,知道是一个朋友从山顶下撤迷了路。天黑风高,不可能采取任何救援行动,王静眼睁睁看着电筒光越来越暗,却无计可施,唯一能做的是流着泪祈祷。第二天大雪,她看见一架直升机,机身下吊着一具直挺挺包得严严实实的遗体消失在风雪当中•••
第三,“有设备”。摄像器材日新月异,“数字”“高清”已不足以表明设备的先进程度,还必须“便携”和“微型”,特别是拍体育题材。目前民间使用的设备已不逊于官方电视台,摄像机越大越重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过去民间制作的节目意味着粗制滥造,现在,至少从本届电影周来看,情形已经完全逆转。
第四,“无播出压力”。官媒参评作品多是选自某个体育栏目的某期节目。做过栏目的都知道,经费拮据时间紧,很难做到充分到位的前期拍摄和后期的精雕细磨,编导若功力不足,麻烦更大。为免开天窗,只能争时间抢速度前赴后继,前一个刚播完,后一个必须马上入库。民间没这个压力。
第五,“无婆婆”。这个,还用我废话么?
当今电视人只认收视率曲线图,评奖不是什么大事,这我同意。如果真提高了收视率,丢了奖,倒也罢了。尴尬的现实似乎是收视率依然低迷,奖也没拿上,这是不是鸡飞蛋打啊?
我们毕竟在以往历届国际体育电影周上被看做标杆,被当做主导力量,我们的节目被评委们推荐到米兰参加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几乎没有空手而回过。一年后的第十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我们真的不在乎颗粒无收、全军覆没的局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