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冬季运动的古代足迹(发展篇)

来源:  时间:  2015-02-03

编者语:

中华民族自古是个与冰雪共存,喜爱冰雪的民族。在漫长发展进程中,中国人学会了抵御冰雪,利用冰雪,观赏冰雪,嬉戏冰雪,而在其中,冰雪渐渐也成为了中国人寄托情思之物,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价值体系。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孤独寂寞的心境和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明朝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雪后,集十余床,垆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描写了人们在雪夜冰湖上赏雪豪饮的情景。其句中的“床”指的是当时流行一种冰上器具,你知道那是什么器具吗?带着这个疑问和一份冰清玉洁的高雅情怀,让我们揭开中国冬季运动古代足迹发展篇——《从“骑木而行”到冰嬉大典》的神秘面纱吧。

从“骑木而行”到冰嬉大典-----发展篇

滑雪运动一经形成,便开始了跨时代和跨地域的传播。从1400多年前大兴安岭林海雪原里穿兽皮吃兽肉的少数民族的雪上工具“木”,到清朝西苑三海上八旗子弟一身戎装、威武壮观的娱乐盛会冰嬉大典,又到关内民间冰雪运动的蔚然成风,中国古代冰雪运动的传播与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由边疆向内地,由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由民间向皇室再向民间的过程。

文献记载,在公元1400年至1900年的500年里,即明、清时代以来,冬季温度要比现在低12℃。在这500年间,出现了我国文明历史上最寒冷的时期17世纪。这为我国古代冬季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自然条件。

冰雪运动传统延续久远,运动项目极为丰富的满族人入主中原后,又推动了我国古代冬季运动在清代的北京达到一个顶峰。

东北的林海雪原

一、骑木逐野兽:古代民族制作滑雪工具猎捕野兽

我国古代的冬季运动,先出现滑雪,后出现滑冰,滑冰是由滑雪发展而来。古代北方渔猎民族称冬季使用的滑雪、狩猎工具为木马。木马分两种,一种为在雪地滑行的叫“踏板”,后来发展为滑雪板。一种在冰上滑行,又叫“乌拉划子”,后来发展为滑冰鞋。

滑雪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地区。滑雪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大禹时期。《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四处奔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根据《史记正义》解释,“橇形状如船而短小,两头略微翘起,人曲一脚,在泥上擿进。”后人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把它用在冰雪上行走,就成了雪橇。

隋唐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掌握了冰雪运动。《通典·边防》记载,公元前7世纪左右,松花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利用木制的滑雪工具追逐野兽,可日滑行160华里。《隋书》记载,大兴安岭“射猎为务,食肉衣皮”的室韦人,就因为“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可见,距今1400多年前,室韦人就已经掌握了相当于现在雪橇的滑雪技巧。《新唐书》载:“拔野古,产良马,俗嗜猎射,乘木逐鹿冰上。”又载:“黠戛斯,地当北白山之旁,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这里说的骑木、乘木、乘木马,都是指的滑冰雪。

黑龙江省境内发现的底面为野猪皮的滑雪板与单杆滑雪杖

辽代生活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曾经发明了一种滑冰的竹马,人踏在竹马上,手执曲棍,在冰面上滑行。

吉林省境内发现的野猪毛皮滑雪板

赫哲人,鄂温克族人和达斡尔人均是生活于东北和内蒙古一代的少数民族。赫哲人将滑雪称做“恰尔奇刻”,他们的滑雪板与鄂温克族使用的相同,也是作为狩猎工具。达斡尔人称滑雪板为“肯骨楞”,用公野猪皮贴包肯骨楞的底面。《黑龙江志稿》有关于鄂温克人滑雪的记载:“值雪深数尺,以木板长五尺贴缚两足,手持长竿如泊舟之状,划雪前进,则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转运自如,虽飞鸟有所不及也”。

伊利汗国(今伊朗)宰相拉施特(1247?~1317)的《史集》(汇编有关全世界历史知识的古文献)对构成蒙古族一支的兀良哈部有介绍说:“他们制造一种叫做察纳的特别的板子,站立在那板上;用皮带做成缰绳(将它拴在板的前端),然后手拿着棒,以棒撑地、滑行于雪面上,有如水上行舟……他们拖着联接起来的另一些滑雪板走,他们将打杀的野兽放在上面。”

内蒙古大兴安岭鄂温克族使用的鹿毛皮滑雪板

宋代时我国就有了滑冰运动,那时滑冰被称为“冰嬉”。《宋史·礼志》称:“幸后苑观花作冰嬉。”这时还出现了冰床,数人坐在木板上,木板上铺一些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一人拉动木板在冰上滑行。

元代人的骑木,即是滑雪、滑冰。当时,人们还将之用在交通运输方面。《大明一统志》引《殊域周知录》:“元代,滑雪板亦称‘木马’,木马形如弹弓,系足激行,可及奔马,二者止可冰雪上行’”。并解释说,这种长四尺,阔五寸,木马中间的底部包上狍、鹿的皮,其毛茬朝后,这样滑行的摩擦力小,上坡时不易往后滑。由于多在山路崎岖的密林中穿行,故只有一根滑杖,上山当拐棍,下山用以调整方向。

二、行冰上如飞:文献记载的古代中国首次冰上运动会

冰嬉到明朝时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明万历时太监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说:阳德门外,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十六,皇太子自宫中往见,即绝河冰坐拖床而过。明宫词中有关于冰嬉的描述:“琉璃新结御河水,一片光明镜面菱。西苑雪晴来往便,胡床稳坐快云腾。”明代时,京城人常在什刹海坐冰床赏雪豪饮,明朝人刘侗写的《帝京景物略》中的“雪后,集十余床,垆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就描写了人们在雪夜冰湖上畅饮之情景。

文献(《满洲老档秘录》)记载,1625年(明熹宗天启五年)正月初二,东北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举行了盛大的冰上运动会,第一个项目是冰球,然后进行了跑冰鞋,即滑冰比赛。

太祖努尔哈赤在浑河(在今沈阳)冰上亲自主持了跑冰鞋的比赛。这一天清早,宫内福晋(妃嫔们)和朝廷贝勒及其夫人们,穿着皇上赐的朝衣,戴上皮肩领和狐皮大帽,拥护着努尔哈赤来到浑河冰场,观赏冰上竞技。滑冰比赛项目有速滑、花样溜冰、冰上射箭以及冰上武术等。其中有一种“双飞舞”,两人在冰上舞蹈,表演出各种姿势,舞姿优美轻盈,极为好看,形似今天的花样滑冰。冰上的武术花样繁多,有叠罗汉,耍刀等等。到冰上比赛的不仅有操练的熟的兵士和随从侍卫,也有贝勒的夫人和众兵丁的妻小。努尔哈赤常常高兴地以金银重赏上场的人,优胜者赏银20两、金l两,掉队的也分到赏银3到5两。他还在冰上设宴款待众人,直到黄昏才乘兴回宫。这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冰上运动会。这说明当时沈阳的冰上运动十分盛行。

《后宫甄嬛传》冰嬉大典剧

三、国俗有冰嬉:西苑三海上的皇家冰上盛典

随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些冰上运动也带入了内地。满族是冰雪体育活动最丰富的少数民族,清朝满族人一统天下又加速了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乾隆皇帝对冰上运动非常喜爱,每年都从全国各地选拔近千名“善走冰”者入宫,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今北海和中南海一带)进行训练表演。乾隆皇帝《冰嬉赋序》曾记载,“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鞵以韦,或底含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愈疾焉。”冰嬉是清代是冰雪运动的统称。清代的“冰嬉”已经上升到了“国俗”的高度,足见人们对冰雪运动的喜爱。

冰嬉图卷·御制冰嬉赋》(乾隆作)

清时北京,一入冬季,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古都内外,十里冰封,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城内的太液池、什刹海、御河等湖泊河流,城外的长河、通惠河、护城河等河水都已冻成的很厚的冰层。

当年随满清入关进京的,还有其先祖创立的一支专门用于冰上作战的特殊部队八旗冰鞋营。每年的阴历十月,清王室都要在北京的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冰鞋营的滑冰技术,作为训练部队的制度之一。朝廷将包括北海在内的御苑三海作为场地,特意为“八旗冰鞋营”设计了一个冰上的竞技军事体育项目,叫作“大阅冰鞋”。《日下旧闻考》记载:“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清代历任皇帝对此都非常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大阅冰鞋”。皇帝“大阅冰鞋”的地点,根据每年湖面冰冻程度不同,具体地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全都在西苑三海之内。如北海漪澜堂、五龙亭,中南海的瀛台都是皇帝“大阅冰鞋”的地点。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西苑三海

后来这种军事活动逐步演变成为一年一度的太液池冰嬉,实际上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乾隆时画苑画师张为邦、姚文瀚、福隆安等合绘的《冰嬉图》,是一幅极为珍贵的文物,其主要画面所显示的是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花样滑冰的动作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咤闹海、双飞燕、千觔坠等,杂技滑冰有射箭、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并在竿上、杠上、肩上、臂上表演倒立或扯旗等动作。

清《冰嬉图》(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四、河上走冰床:华丽的皇家冰床是冬季的冰上“豪车”

据记载,清代滑冰已开始用冰鞋,并有单刀、双刀之分。我国最早的冰刀,大多采用马的胫骨制成,后相继出现了木制的冰鞋和木制镶铁冰鞋,到了清代后期,我国的冰刀已是铁制的了。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中说:“国俗有冰嬉者,牢鞋用韦,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不踣焉,或践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焉。”

冰鞋(清代)

我国古代早期的滑冰技艺大多是一些冰上杂耍,到了清代,滑冰运动有了速滑和花样之分。然而清代的冰上运动样式远不止这两种。史料记载中,清代的冰上运动大致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蹴鞠、冰上抛球、冰上射天球、打雪挞及冰上摔跤等。清代的速滑花式,有“官趟子八式”,即初手式、小晃荡式、大晃荡式、扁弯子式、大弯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和背手跑冰式。那时速滑在冰嬉大典活动中被称为“抢等”。

清代八旗冰嬉之冰鞋

明代就出现的冰上拖床,在清代有了新的发展。夏日里皇帝及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度夏即从太液池内乘龙船经积水潭然后转入西直门外的长河而到达。冬日时,乾隆就是让母亲乘“暖冰床”,由畅春园沿长河走冰路入城,再转乘暖轿回紫禁城的。

紫禁城内皇家御用的冰床非常豪华讲究,并很有气派。御用冰床很大,其四周是用黄缎围成像轿子式样并带有门窗。冰床内还要用毛毡毯围成厚壁,床内设有貂皮软座。冰床下有夹层,内装有炭火炉,使冰床成为一个豪华的暖床。

每到腊月间,慈禧都要在西苑三海的冰面上搞一次拖冰床游戏。慈禧为取乐,让人把准备好的五百个银元抛向冰面,然后让后妃福晋格格宫女太监们去抢银元。那银元因冰的光滑滚得很远,那些追抢银元的女眷们被冰滑倒一片,东倒西歪躺倒在冰面上,却抢不到多少银元,只有格格和穿着冰鞋的太监们抢到的最多。这个抢银元的游戏让慈禧无比快乐,却苦了那些后妃、福晋们。拖冰床也是慈禧执政时冰嬉游乐的新花样。

欢乐的拖床冰嬉

五、轱辘轱辘冰:冰嬉从皇室走进民间生活

受皇室的影响,原来在关外流行的冰雪运动在北京民间也迅速蔚然成风。由于隆冬时河流封冻漕运停驶,牵船的船夫为了生计,自制简易冰床在什刹海、二闸、护城河等处做起拖冰床生意。他们的冰床大约像单人床大小,四周围有布帷或有伞盖,床内可坐二三人,乘冰床者多是较富裕家中的子弟或文人墨客,乘冰床是为欣赏什刹海或二闸沿途的冬日冰雪风光。旧京时还有人乘冰床从二闸到通州酱园,慕名去购买酱菜、酱豆腐,曾成为古都趣闻。文昭在《京师竹枝词》中称:“城下长河冻已坚,冰床仍着缆绳牵;浑如倒拽飞鸢去,稳便江南鸭嘴船。”

那时亦有些少儿们自制小的“滑车”,即在一块一米长的木板下镶嵌上滑轮或两根铁棍磨成的利刃,木板上钉个小木椅,孩子们手持两个小木棍,借棍力一路在护城冰道上滑行健身游玩。

圆明园皇家庙会上,“八旗子弟”在湖面上表演冰嬉

东北地区的民间冰雪运动一直都比较繁荣,冬天在松花江上,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左脚踏着一块小木板,板下嵌有铁条。右脚下缚上铁制脚蹬,不住地划蹬,推动左脚下的滑板向前飞奔,势如飞燕。一些少数民族的冰雪运动已经成为民族习俗。比如直到今天,每年二三月间,鄂温克人还要举行滑雪比赛。

老北京的拉冰床

沈阳自古是盛行“冰戏”、“冰嬉”、“跑冰鞋”、“冰上足球”等等丰富多采的冰上运动的城市。常见的有打冰嘎(即“打陀罗”),滑冰车,溜冰等。冬季,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孩子,手执缨鞭,拍打着圆型木“冰嘎”,在冰上飞快旋转,有时发出嗡嗡响声。清代沈城妇女中流行着“轱辘冰”的习俗,就是这种情感的流露。每当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三五成群,手执灯笼,嬉笑着来到旷野,横卧于冰雪之上,左右翻转滚动,口里不住地诵唱道:“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痛腿不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接着在冰上戏闹取乐,俗称为“脱晦气”。直到民国年间,在沈阳《盛京时报》上仍有这种岁时新闻报道。

此老者据说即为当初冰嬉“御前供奉”,可见功夫非属寻常

民国以后,受到欧洲溜冰技术的影响,加上人工冰场在北方各大都市相继建成,溜冰运动不断升温,渐渐成了重要的冬季运动项目。之后,中国冬季运动在漫长古代历史进程后开始了规则化与赛事化的近现代之路。

现代民众在北海冰面嬉戏

资料来源:

1、《中国古代的冰雪运动》,张勇;

2、《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哈尔滨》,张碧波,董国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国俗“冰嬉”》,《北京日报》2013年01月30日;

4、《北京旗人的“冰嬉”》,《大公报》2013年01月24日;

5、《寒冷的清王朝》,中国天气网,2009-11-23;

6、《清朝北京冰嬉》,《北京日报》2010-01-11 ;

7、《清代冰嬉》,梦鱼新浪博文,2009-06-03;

8、《试论我国行旅民俗》,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9、《黑龙江少数民族冰雪运动》,柳成栋,《北方时报》2014-02-18第04版;

10、《人类滑雪起源地——中国·新疆·阿勒泰》,单兆鉴王博主编,2011-01-01,人民体育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11、《从乌拉划子到冰嬉大典——清廷对满族旧俗之弘扬及其意义》,赵丽,《今日科苑》杂志,2010年第20期;

12、《古代冰上运动——冰嬉》,吕化,《兰台世界》,2011年7月上旬;

13、《清代冰上运动》,滴滴答答新浪博客,2012-07-01

注: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整理:宋乐(实习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