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浙江奉化走来,把所有的青春热血都献给了文学创造和电影制作;
她当过知青,做过工人,20岁就笔根不辍开始写剧本创作,一眨眼,已年过花甲之年;
她是中国很多耳熟能详的电影的编剧和制片人,比如,《离开雷锋的日子》,《背起爸爸上学》,《辛亥革命》等等;
她就是一边感慨着,“已经做了40年电影了,太可怕了”,一边又拿起笔,筹拍又一部凝结着自己深厚个人情怀的体育电影;
她就是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艺术总监、北京市政协委员,曾拍摄过两部体育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和《许海峰的枪》的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王浙滨。
8月14日,在第13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的有关“体育电影创作研讨会”上,一袭白裙,端庄典雅的王浙滨聊起她的体育电影情怀,慷慨激昂。
重要的历史时刻电影人不能缺席
之所以对体育电影情有独钟,是因为王浙滨老师在年轻时对体育格外偏爱。她爱田径,爱滑冰,爱游泳。扎实的体育锻炼也给王老师提供了一个好身板,让年过花甲的她还奔走在电影创造的最前线。
其次,王浙滨至今还记得中国第一次申奥失败时的情景,“那时我感觉跟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那时觉得特别沮丧。”
王浙滨(左三)在体育电影创作研讨会上
还没从失落中走出,刚考上初中的儿子写的一篇演讲稿又触动了王浙滨,“他写了一篇特别好的演讲稿,内容是有关’何时国家能富强,能举办奥运会’,他想到了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想到了我们的第一枚奥运金牌。”这篇演讲稿不小心触动了王浙滨内心体育电影的心弦。
直到2001年,“北京”二字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拉奇口出蹦出,中国万众欢腾,享受着申奥成功的喜悦。王浙滨暗下决心:这样的历史时刻,电影人不能缺席,“应该写出一部能留在中国电影史的作品”成为她的念想。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下决心拍不是问题,那问题来了:拍什么样的体育电影?再三抉择,王浙滨将故事主角锁定刘长春,这个在遥远的1932年,作为站上奥林匹克世界跑道上的第一位中国人。
当时周围有人对王浙滨选择“刘长春”很不解,因为惯常人的思维是,“既然都要举办奥运会了,有必要回望那段落后的,遥远的,被歧视的历史么?”也有人提议,“不能写点别的么,非要写这个话题。”
之所以选择刘长春,是因为王浙滨想在中国将举办奥运会的欢庆时刻,用这样一部电影“提醒国人,不要忘记那段有些遥远,有些黯然的历史。只有直面那段历史,才能看到我们今天成为体育大国的自信。”
但越深入了解,深入采访刘长春周边的见证人,越坚定了王浙滨对“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拍摄,“他是奥运的先驱者,坐了20多天船,带着张学良支援他的800大洋漂洋过海赶到洛杉矶。下了船第二天就站上跑道。如果不是他从心底里爱跑步,爱体育,是不会这么做得。”
王浙滨渴望着能通过自己的笔,写出刘长春那颗爱体育的孤独的心,通过自己的镜头,还原一个遥远的,但值得铭记的年代。
想到了拍摄体育电影会很难,但没想到会如此难。回忆那段拍摄时光,王浙滨知道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得清其中的艰难,“选演员困难,拍摄资金有困难,还原场景的难,这其中的困难太多了。”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终于上映,王浙滨告诉自己:不能轻易再碰体育电影了。
《许海峰的枪》
越不想再拍,命运却越刻意有意安排。
在王浙滨带着主创团队在洛杉矶宣传《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时,许海峰作为嘉宾一道跟团队汇合。朝夕相处,让王浙滨跟许海峰成了朋友,相谈甚欢。
似朋友般聊天,王浙滨跟许海峰半开玩笑,“我们的第二部体育电影能不能就写你呀?”没成想,这句话竟为拍摄《许海峰的枪》埋下了一颗种子。
很认真、很严肃的许海峰开始了等待,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语变成了一份承诺。
拍完《辛亥革命》、《北平1949》之后,在十八大的前夕,王浙滨决定“再拼一把”,以中国夏奥首金得主许海峰为原型,拍摄《许海峰的枪》。主创团队基本保持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阵容,只是导演换成了更年轻的王放放。
在王浙滨眼里,拍摄《许海峰的枪》跟《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遇到的挑战不同,“这部戏不管是场景还是别的,都不算是特别大的制作,我们也压缩了成本,对宣传和营销做了更周密的部署。在市场这方面,考虑了很多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方面。”如此操作,是吸取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宣传方面遇到意外的教训。
“我是个喜欢困难的人,工作中有困难,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我不喜欢做谁都能做的事情。”王浙滨这么定义自己,正是这份无止境的挑战,让她不断延展着人生的广度。
《我心飞扬》
再起拍摄第三部体育电影的念头,隔着《许海峰的枪》又过了三四年。
缘起两年前北京申冬奥成功的那一夜,王浙滨在电视机前见证了再次举国欢腾的时刻,大杨扬的精彩演讲让王浙滨印象深刻。
申奥成功后,周围人给王浙滨提供了很多有关冬奥的题材,也有人毛遂自荐,想当王浙滨老师第三部体育电影的主人公。挑来选去,王浙滨将目标人物定在了大杨扬,这个中国冬奥首金得主身上。
“拍摄完第一个参加奥运的中国,第一个拿夏季奥运会金牌的英雄,接下来就该冬奥首金了——这是其一;其二,大杨扬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身份让她在国际体育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三源于大杨扬近些年来致力于体育公益事业的投入,让她深得人心。”王浙滨讲起要拍摄大杨扬的缘由,头头是道。
还有一个人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他跟我聊了两个小时,说服了我拍摄大杨扬。”王浙滨表示。
距离北京冬奥还有近五年的时光,这么早公布拍摄计划,王浙滨就是想给自己更充足和宽裕的时间准备,“我希望留更多时间打磨剧本,前期筹备更充分些,之前两部相对还是有些匆忙和准备不够。”
过了花甲之年,王浙滨不想去做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儿,她想去做些自己觉得必须做的事儿,“现在可能我会倾我所有的情感,情节,情怀去写剧本,去拍摄这部关注女性成长过程,体现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电影。”
现在只要双方时间合适,王浙滨就跟杨扬一次次地见面,聊天,采访。她还想去趟杨扬成长的家乡,去趟见证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的盐湖城,去还原那个冰上的激情时刻。
《摔跤吧,爸爸》的启示
身为资深的编剧和导演,王浙滨阅片无数。她对当下的电影文化以及中国体育电影文化有着非常权威的发言权。
在王浙滨看来,《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认知模式——那就是体育电影属于小众电影,“这部没有特别大制作、没有高科技投入的电影完全不是小众,它在社会上引发的思考超越了很多其他类型的电影,也给了我们电影人不小的压力和启示。”
看了两篇《摔跤吧,爸爸》的王浙滨说,看完后自己夜不能寐,反复问自己,“为何印度能拍出口碑和票房如此好的电影?相比之下,中国的体育电影编剧和导演到底缺少什么?”
辗转反侧,王浙滨心中有了答案,“我们缺少像《摔跤吧,爸爸》那样下功夫的编剧,我们没有像阿米尔汗那样倾尽全力的演员,我们的体育电影里缺少一种反应人性的光芒。这一切,《摔跤吧,爸爸》里都有。”
《战狼2》给体育电影的借鉴
时下最火的一部戏,当属武打演员出身的吴京主演的《战狼2》。在资深编剧和制片人王浙滨眼里,“这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恐怕很难再有能超越它的国产片了。”
之所以说《战狼2》是“现象级”的,是因为这部戏逆当下启用小鲜肉的潮流,由吴京这个已不惑之年的武打明星出演。这在王浙滨眼里是件好事儿,至少证明眼下的观众还是有十足的观赏和鉴别能力,而不是一窝蜂的冲着小鲜肉去。
《战狼2》跟很多体育题材的电影有一大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相对是爱国主题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那日后的体育题材电影是否也可以达到《战狼2》的高度呢?在王浙滨眼里,虽然《战狼2》更注重的是惩恶扬善,打打杀杀也更多,可能这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体育电影能从《战狼2》获得哪些借鉴呢?王浙滨的答案是,“《战狼2》这么火是个好事儿,因为会给认真做电影的人希望,觉得观众还是有十足鉴赏力的。也告诉更多的电影人,要想让电影获得认可,先在剧本上下功夫。”
给《我是马布里》的两点建议
从篮球场走到电影院,巨星马布里的尝试值得钦佩。从NBA的独狼到如今北京篮球的英雄,马布里的故事充满着梦幻和传奇色彩。将之搬上荧幕,证明了导演和制片人是有想法的人。
在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开幕式上,《我是马布里》的制片人倒苦水,觉得影院给他们拍片少,在时下大热的《战狼2》和《建军大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体育电影遇到的窘境呢?
在王浙滨眼里,未来的体育电影要想避免《我是马布里》所走的弯路,就要从宣传、营销等方面多管齐下,缺一不可,“马布里的故事其实非常好,有很多亮点,他本身也有很多粉丝。但可能前期造势不太够,导致匆忙上映后遇冷。其实,《摔跤吧,爸爸》的前期造势也不够好,但完全是凭着口碑相传——一种最便捷的传播方式实现了成功。”
“在上映前,如果《我是马布里》团队只要同期有《战狼2》和《建军大业》两档大片,就要想办法错开跟他们相撞的档期,劈开热门。”——这是王浙滨给《我是马布里》的第二个建议。
结语:
眼下,王浙滨将所有心血都投入到《我心飞扬》的前期筹备中,她想写出充满人性光辉的剧本,她想试着排出让自己满意,为中国体育电影正名的电影,在未来跟《摔跤吧,爸爸》掰掰手腕。她在乐此不疲的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