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布里》导演杨子深度专访:当初接拍就是“非球迷”的无知无畏

来源:  时间:  2017-11-01

11月15-20日,一年一度的全球体育影视盛典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将如约上演,届时,18部作品将代表中国参与角逐金花环奖。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部入围的故事片单元作品——《我是马布里》。同时奉上的还有对《我是马布里》编剧兼导演杨子的深度专访。


《我是马布里》

1


参赛单元:故事片单元

监制:黄建新

导演:杨子

编剧:杨子

主演:斯蒂芬·马布里、吴尊、锦荣、高以翔、王阳明

出品单位:北京海润影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被称为“独狼”的NBA球星马布里事业陷入低谷,黯然隐退。在王牌经纪人李楠(吴尊 饰)的邀请和家人的鼓励下,马布里做出了人生中关键的决定——前往中国追寻自己的“篮球梦”。当坐在飞往中国的飞机上,背后却是他在NBA留下的辉煌和遗憾…重新焕发激情和热血的马布里,却没预想辗转到一支没落的球队,遭遇性格各异、士气低落的队友。在去留抉择间,他对意气相投的教练郑亚雷(何冰 饰)说出了唯一可以使自己留下来的条件——冠军。迎着所有人的质疑和不屑,带领着这支残兵野将的球队,两个拥有共同梦想的男人带领球队踏上了成功概率几乎为零的巅峰征程……


《我是马布里》预告片


深度专访《我是马布里》导演兼编剧杨子

2

杨子


Q:当时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构想、计划的?

A:我本人特别喜欢体育电影,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拍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我认为体育精神是最容易同普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产生共鸣的一种精神,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的力量源泉。我本人并不是一个篮球迷,所以在之前从来没想到我的体育电影竟然会是篮球题材,不过我想这就是缘分。

当初片方想找一个好莱坞团队,但是好莱坞编剧对马布里在中国部分的事情不甚了解,如果找中国编剧,中国编剧对之前老马在美国的那部分人生也不了解。当时就找我来当顾问,因为我自己曾在纽约生活了十年。对马布里的故事最初的兴趣源于一种好奇,就是他究竟是如何带领一支几乎季后赛都打不进的弱旅最终能打败一支拿过七次冠军的队伍的。这种逆袭的戏剧性是当初的我闲来无事想探究的,但并不是为了拍电影。

我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了马布里的故事,这个故事征服了我,感动了我,激励了我,并且第一时间圈了我的粉,而那一刻,我想拍电影了。

2


马布里的父亲在他比赛的赛场上心脏病发作过世,这种人生遭遇没有任何一个NBA 的球员可以跟他比。当时他真惨,他曾经那么的辉煌,又一下跌到谷底被全纽约人唾弃。之后他来到中国,把当时北京队这么一个鱼腩之旅带到全国总决赛并获得总冠军。

我要拍这个人的故事,并且不是为了拍一部篮球题材或者传记类电影而要拍摄,而是纯粹想把这个人的故事拍出来给普通老百姓看,因为在这个篮球运动员的身份背后,在一个领袖和英雄的光环背后,他有那么多的悲伤、脆弱和无助,这个是别人看不到的,这些事定义了他这个人,一个在你我身边仿佛并不很遥远的人。

整个项目2015年启动,剧本创作了一年,之后于2016年的四月末开机,当时马布里刚好在休赛期。拍摄历时三个月

3


Q:不管是马布里还是闵鹿蕾教练,包括北京队夺冠的过程,都是北京球迷十分熟悉的,所以,拍摄这部电影会不会难度很大?如果和球迷的感受不一致,大家可能就不会买账。

A:难度确实不小,而且坦白说,当时创作的过程确实充满了忐忑。拍真人真事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是仅发生在几年前,所有人对那次总冠军之战依然历历在目,且所有当事人都在役,而且所要展现的又是中国职业篮球最顶级、最令人惊叹不已的一场赛事,所以除了要还原,还要电影化且戏剧化,既要迎合球迷和所有历经者的记忆和个人情结,又要赋予创作本身高于生活的升华,所以就算是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这个创作难度太大了。

当初敢接拍这个电影真的就是一个‘非球迷’的无知无畏,最初的想法就是,把握好电影创作的核心价值呈现,以不变应万变,用最具诚意的叙述方式,去迎合万千感受不一致的球迷的期许。现在电影已经拍出来了,也已经接受完球迷们的检验,总体来说,球迷观众对这部电影是认可的。虽然难免不能达到一些球迷的期待,更不可能指望所有观众都喜欢,但是总体的反馈还是令人欣慰的。

4


Q:您在剧本创作和拍摄过程中还有哪些难点,遇到了哪些问题?

A:剧本的主要创作周期大概是半年。最初的创作方向不可避免地大量根据真实事件来进行叙述,很多人名也用的是真实人物原型的本名。可是后来出于种种考虑,决定跳出这些限制,在一个更适合电影故事结构的平台上,更有冲击力地展现这个故事。这个过程是有难度的,因为之前的故事太熟悉,太耳熟能详,这种改动很大胆也面临很多突破,所以如何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构架中找到跟现实之间的平衡很重要,也很难。

5


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拍摄比赛的戏份。电影中的比赛呈现不亚于一个大型动作片中的动作场面,但是动作片通常都有非常有经验的动作组和动作导演,沟通完想要的动作效果之后就可以交于动作组实现完成。但是,篮球题材的电影在近十年来几乎没有这么细的分组,有些类型片中出现了篮球比赛,那也仅是作为一种内容元素出现,而我们这个是实打实的职业篮球的最高最强赛事的呈现。在当今的所有电影制作团队中,没有过篮球动作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首先,我们必须琢磨篮球比赛怎么拍。不能太像转播,那样不如在家看实况。但同时也不能拍的脱离现实,花里胡哨地毫无真实可言。我们要拍专业级别的实战中的篮球,而且要拍得精彩,拍得酷炫,还要能看到人物。

我们要在大屏幕上呈现的篮球比赛跟平时在电视上看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为大屏幕去设计一些镜头,即能服务于真实的比赛内容,又能彰显大屏幕呈现时的张力,同时在保证安全和动作流畅性的前提下,要让摄影机出现在一些平时比赛中你不可能看到的位置和移动轨迹。实现这些,真的不容易。但是可以很自信的说,我们拍的非常不错。

6


Q:接触过程中,您觉得马布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马布里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这种个性可能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当初在NBA时深陷种种不尽人意的境地,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倔强的人,因为他拒绝屈服、拒绝被改变。可是后来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拒绝‘屈服’、拒绝‘被改变’的人,因为他在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所展现出的那种卓越的适应力和融合意识,让我们发现他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粹不讲道理的、倔脾气的混小子,而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原则,懂得大是大非的人。如果是在‘强权’和‘舆论’的压迫之下,他绝不会屈服,宁可鱼死网破、玉石俱焚;如果是为了‘梦想’和‘自己想要去爱的人’,他可以奉献一切。

在实现总冠军梦想的道路上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一个陌生国度需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自不必说,他还要适应中国的篮球规则和比赛节奏。作为一名运动员,如果不能适应中国的赛场,不要说帮球队取得好成绩,发挥出个人状态都很困难。这些还都是马布里刚来到中国时要面对的困难。

7


之后马布里进入北京队,他需要让这个团队将自己当成一名队友,一个兄弟,一个家人,而不是一个来客,一个临时落脚的外援。他需要证明自己是愿意融入其中的。而当他对他的队友说出总冠军这个目标的时候,他面对的是大家善意的敷衍和毫不为之所动的漠视。他需要让他的队友相信自己不是在说大话,而是从心里头渴望这个冠军。

最最难的,是马布里要让他的队友相信,他们是一支可以取得冠军的队伍,而这件事难就难在,他们是连续五个赛季无缘季后赛的球队,是曾经在联赛中垫底儿的弱旅。没有信念,一切都是空谈,而想让一支输习惯了,毫无斗志且毫无追求的球队,忽然脱胎换骨般散发出一支可以向总冠军发起挑战的劲旅的精气神,谈何容易。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这是根深蒂固的。但麦迪来华在CBA 一场比赛砍下50多分照样输,老马的不同是他可以调动发挥每一个场上球员的潜力。很多外籍球员来到中国之后带来的只是战斗力,没有带来精气神儿,老马来到球队后拯救的不仅是实力,他拯救的是心,任何一个能够拿冠军的球队的先决条件就是齐心协力,而这正是“政委”的工作,所以他能有这么个绰号,不是白给的。

8


马布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真正让这一切都发生的人。通过那段时间跟他接触下来我确信,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里边没有偶然,没有虚造,他用百分百的热情感染你,用百分百的努力鞭策你,用百分百的爱征服你。

Q:您认为马布里和北京队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什么?

A:最大的震撼就是用他们自身所创造的奇迹向你证明,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还有一种感动是来自于体育精神被无限放大后的魅力以及团队精神被发挥到极致时的溢于言表的强悍美。

Q: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创造了历史,您个人怎么评价它?

A:这个片子有一方面是极其独特的,那就是,之前在别的体育类型片中都没有出现过的构架:一个职业球员在一个他主演的片子里演自己,但他身边的所有事情几乎都是虚构的。从影史的角度,你没办法来定义这部影片,它自成一个类型。这一点在创作最初很大胆。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马布里本人以外,我们虚构了他周边所有的人物和故事线索。虽然我们有真实事件作为蓝本,但是影片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遵循剧作结构和逻辑,并没有刻意去还原或贴近现实。

9


在故事的大方向、大结局不变的前提下,我们让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完全凌驾于真实事件之上展开,用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让故事始终饱含张力。这样一来,每个虚构的人物都更加丰满且极致,不受任何人物原型的限制,他们的动机和行为,都是因极其独立饱满的人物性格所致,都是在为影片故事的情节张力和戏剧冲突服务,这让整个影片看起来完全不像纪录片,而是通过紧凑的节奏和跌宕起伏的故事脉络,讲述了一个令人血脉喷张的故事。

Q:您觉得如果再拍一次的话,还有哪些方面还可以改进一些?

A:太多方面可以改进了。因为这是第一次,很多基础呈现的摸索过程是需要时间成本的,也就是说还有更多想去尝试的‘精彩呈现’是没有时间来完成,那如果能再拍一次,肯定希望可以有更多对于竞技部分、对于篮球运动本身更加精彩的呈现。

Q:您觉得目前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情况如何?机会在哪里?体育电影和其他商业类电影有什么不同?

A:目前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也还没有培养出一批能够愿意去支持这类影片的观众。总得来说,就是这个类型还不主流,并没有被归类进主流商业类型片的范畴,也就是说,这类影片在目前的电影市场中还缺乏竞争力,也就导致这类片子并不被投资人重视,也不被观众期待,从而票房没有保障,投资成本往往就比较小,其结果就是让体育类型片看上去更加小众,更加无法在大荧幕上被展现。

10


《摔跤吧,爸爸》其实是一个具有商业竞争力的主流体育类型片,它所表现的几个重要元素其实很有启发意义。首先,电影中的体育运动类型是否主流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故事和演员。但从拳击、格斗到摔跤这些主流观众还比较买账的运动来看,观众还是比较喜欢看有直接身体接触交锋类的运动,因为这种直接冲突在镜头前会张力更大。说的再直白一点,相较于比拼,观众更愿意看直接粗暴的‘打架’。所以,在中国近几年寥寥无几的运动题材的电影中,《激战》比《破风》更有人气。

需要明星,而且是表演上乘的电影明星来饰演主要人物,这一点,再大腕儿的运动员也没法比。因此,《激战》、《破风》都比《我是马布里》人气高。在体育界,永远不缺好故事,每一个成功背后,必然都是一个荡气回肠的、充满付出和牺牲的故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题材是取之不尽的。但是这些故事转化成能被主流观众认可的电影的道路上,需要的是商业化运作。

Q:您看过的最好的体育电影是什么?

A:《冰上奇迹》、《挑战星期天》、《卡特教练》、《光荣之路》…

Q:就《我是马布里》入围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您的感受和期待?

我感到很幸运,可以获此殊荣,能够通过米兰国际电影电视节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部电影。希望这部中国的体育电影,能够让世界范围内喜爱体育电影的观众,看到中国电影人为体育电影做出的努力,也通过这部电影,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体育和中国体育人的故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