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体育电影研究,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概况……

来源:  时间:  2017-11-30

作者介绍:

冯伟,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目前就职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根据文化发生史[1],“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指出: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民国就是指主权回归人民的国体。

中华民国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在我国大陆,民国通常指1912年——1949年这一段时期。

民国时期的体育电影,开始于我国第一部体育纪录电影《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1918~1927年的我国体育电影的初创时期、1927~1937年我国体育电影的探索时期、1937~1949年我国体育电影的非常时期。


1918~1927年我国体育电影的初创时期

1.概述

本阶段体育电影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成立。1897年2月1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正月初十),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鲍咸亨、高凤池等人筹资3700元在上海创办了商务印书馆,以印刷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同时为英美圣经会和广学会印刷宗教书籍,也为洋行印刷账本表册,所以称“商务”印书馆。

19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商务印书馆以较低的成本开始兼营电影事业。1918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成立,在模仿性地试拍摄了几部影片之后,便开始有计划有规模的拍摄影片。当时其拍摄的影片仅仅局限于“教育”、“风景”、“时事”、“戏剧”、“古剧”等五大类[2]。它们在内容上与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各类教科书的内容相呼应,影片的放映往往配合某些专题演讲、主题宣传和教育研究报告来进行。

2.本阶段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是我国拍摄体育纪录电影的最早机构,于1918年拍摄了我国第一部体育纪录电影《东方六大学运动会》(1本,摄影师:廖恩寿)。随后,1921年,又拍摄了《第五次远东运动会》(3本,摄影师:廖恩寿)和《约翰南洋比赛足球》(1本)。

除了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之外,其他影片公司也积极投入到体育纪录电影的拍摄活动之中,如:明星公司1922年拍摄了《爱国东亚两校运动会》(1本)和《万国商团会操》(1本);民新公司拍摄了《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1本,1923年)、《广东全省运动会》(2本,1925年)、《上海远东赛马场开幕》(1本,1925年)、《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运动会》(1本,1926年)、《香港足球赛》;复旦影片公司拍摄了《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预选会》、《中外足球比赛》;天一影片公司拍摄了《远东运动会》等[3]。

3.本阶段体育科教电影的发展

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了我国第一部体育科教电影《女子体育观》(1本,1000尺,摄影师:廖恩寿)。此外,商务印书馆影戏部还拍摄了介绍国术的影片《技击大观》(2本)。


1927~1937年我国体育电影的探索时期

1.概述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现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国统区的局势相对稳定。经济上,进入十年发展的黄金时期;教育上,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不断进行改革。

20世纪30年代,郭有守在恩师蔡元培的支持下发表了一份当时电影业的纲领性文件《电影事业之出路》,指出电影要用来宣传推广全民的体育运动,用体育使全中国的民众人人“强健”。1932年郭有守和陈翰笙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并以“协会”为平台发动了影响巨大的“中国教育电影运动”。在当时背景下,通过教育电影,在电影里“鼓吹运动,提倡体育,注重卫生,使每个人的身体,日臻健康……”也是中国电影事业出路的一部分[4]。

此外,30年代,“体育救国”的观点被提出,中国近代体育在这一时期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中央政府在教育部下设立了“体育组”等专门管理体育的机构。1932年刘长春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四年后,中国更是派出了包括69名运动员,由14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尽管两次参加奥运会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人们对体育的关注逐渐增强。

2.本阶段体育故事电影的发展

据查,这一时期的体育故事片只有5部:《一脚踢出去》(1928年,又名《同学之爱》,明星影片公司,编剧:洪深,导演:张石川、洪深),《二对一》(1934年,明星影片公司,编剧:王乾白,导演:张石川、沈西苓),《健美运动》(1934年,上海有声影片公司,编导:但杜宇),《体育皇后》(1934年,联华影业公司,编导:孙瑜),《破浪》(1934年,联华影业公司,编导:关文清)。

(1)中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电影《一脚踢出去》

通过史料的查阅和求证,确认中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电影是由明星影片公司1928年出品的《一脚踢出去》。

1927年冬,深受上海球迷喜爱的上海华东足球队与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侨民组成的一支足球队展开一场较量,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明星的老板张石川与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导演洪深,发掘这个题材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又发现明星的男主角龚稼农擅长踢球,于是洪深立即编写剧本,安排影片中有四个主要人物的爱情故事都与这场球赛有关,而男主角就确定为球队的主力。正式比赛时,张石川和洪深指挥着6架摄影机同时拍摄,将真实比赛的场面如实拍摄下来然后按照剧本的情节由龚稼农主演,请当时上海远东足球队著名守门员周贤亮做远景替身或近景替身,在真实比赛场地重新拍摄比赛场面。纪录片里的真实场面与重新拍摄的场面灵活巧妙地组接起来,产生了良好的放映效果。”[5]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有两处提到这部影片,其中一处讲:“《同学之爱》写两个富家青年男女,由恋爱而误会,由误会而和好,也不外是男女之情的纠葛。”[6]

无独有偶,我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也在1928年诞生,导演同样是张石川,不同的是从1928年开始到1931年,《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并以此推动了武侠片在当时的兴盛。但第一部体育电影在1928年拍摄之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第二部体育电影也只是在1934年代出现,究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2)亚洲球王与《二对一》

20世纪30年代,正是以李惠堂为核心的上海乐华足球队的鼎盛时期,他在上海虽只有五年时间,但对上海的足球运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当时的中国流行着“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口头禅。

鉴于此,1933年,张石川导演了体育电影《二对一》,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足球运动的故事片。这实际上是一部关于运动员日常生活和体育比赛游戏规则的影片,影片讲述的是:余家禄、徐健等人是华光足球队的主力,他们结识了交际花李绍芬和范丽云并日益来往密切,周洁夫试图利用交际花们操纵比赛结果,使“华光”比赛失败,李绍芬因良心不忍告诉了队员们周洁夫的诡计,队员们最终以二比一赢得了比赛。

(3)最为成功的体育电影《体育皇后》

《体育皇后》是1934年拍摄的一部黑白无声影片。郦苏元、胡菊彬先生称《体育皇后》是一部“成功的在形式上更为完备的体育片”。[7]

《体育皇后》拍摄的直接动因是一次体育赛事:1933年10月在南京中央大运动场举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这届运动会原计划是在1931年举行的,但因“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被迫推迟至1933年。《体育皇后》就是以这届运动会为参照的,只不过孙瑜将之换了一个名字“第二十三年远东预选会”。

影片开始,导演孙瑜用这样一条字幕表达了自己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献给为体育之真精神而努力的战士们。”影片中还多次用字幕,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体育救国”精神的理解:“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精神!有青春的朝气,然后有奋斗的恒心!任何民族的原动力,就是健全的身体。”“体育的真精神,是需要平均发展每个人的体魄,需要普及社会,决不是要造成少数的英雄!”影片最后,当林璎退出无聊的“体育皇后”桂冠的争夺时,孙瑜又用一条字幕强化了自己的观点:“一切不合理的,贵族的,个人的锦标赛,新时代是都要抛弃它们的!为着体育的真精神,我们只有奋斗!只有向前!”这样就引起了观众的共鸣。[8]

孙瑜在回忆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时说:“1933年冬,我继《小玩意》后,编写了我电影创作中唯一的知识分子作主人公的《体育皇后》,那是一部提倡体育普及,反对市侩式锦标主义的体育片。”[9]

3.本阶段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

(1)中央电影摄影场成立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上海成立了“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这是官方的国营电影机构。起初仅是“中央宣传委员会”下属“文艺科”下设的“电影股”,负责审查电影剧本和影片,调查影片公司及影院,同时拍摄新闻纪录片。1933年电影股扩大,回归中央宣传委员会直接领导,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央电影摄影场。在1935年10月,“中电”在上海拍摄了包括34个省市和香港、马拉亚、爪哇、菲律宾等四个地区华侨代表队参加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3]

(2)多集体育纪录电影出现

体育纪录电影在这一时期获得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多集体育纪录电影,如联华1935年拍摄的4集体育纪录电影《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天一和明星也拍摄了记录这次运动会的同名体育纪录电影。以体育比赛为内容的体育纪录电影还有:天一的《中外足球比赛》(1931年)、《全国运动会》(1933年)、联华的《十三英里长途竞赛》(1932年)以及电通影片公司的《欢迎马来亚选手》(1935年)[5]。

4.本阶段体育科教电影的发展

(1)孙明经拍摄的体育科教电影

作为中国体育科教电影的实施者,孙明经先生在这期间共拍摄了5部体育科教电影,一部片名《女子体育》,一部片名《健身运动》,一部片名《国术》,其余两部为《校园生活》和《首都风光》。

孙明经,1911年生于江苏南京,是中国著名电影摄影学家、电影教育家,中国电视事业的拓荒者。作为中国体育教育电影的开创者和实施者,孙明经先生在这期间共拍摄了5部与体育有关的教育电影,其中三部完全为体育教育电影,一部片名《女子体育》,一部片名《健身运动》,一部片名《国术》,其余两部为《校园生活》和《首都风光》[4]。

《女子体育》(1936,16毫米,黑白无声片)记录了金陵女大的学生身着上白下黑的运动装,做集体体操,拉弓射箭,排球比赛以及8人手拉手旋转,用脚捻石子等体育活动情景。影片反映了金陵女大对体育的重视,且这种重视程度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全校当时只有一门课程是4年必修,那就是体育。对于《女子体育》,孙明经先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据孙建三先生回忆,在《苏州园林》(内容:金陵女子大学的“天足”女学生遍游苏州美景的,在影片中会看到“天足”和骏马一起爬山的镜头,骏马谕旨男子,这部影片重在展示“天足”之美,意在唤醒中国妇女不再裹脚,从而实现民族的救亡。)放映之后很多女学生给孙明经先生写信,说自己的父母在看完《苏州园林》之后不再要求自己裹脚,这让孙明经先生受到很大的触动,于是决心拍摄《女子体育》这部体育电影。《健身运动》(1936,16毫米,黑白无声片)的拍摄地点是苏州的东吴大学。影片介绍了东吴大学学生表演男子体操、双杠、鞍马、个人体操、女子射箭等体育竞技项目的情况[10]。《首都风光》着重记录了南京新建的一批体育设施和民间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影片中孙明经的夫人吕锦瑷划船的一段镜头成为表现当时代中国“新女性”的经典镜头。《校园生活》则记录了南京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大校园里大学生们包括种种体育活动在内的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女大学生,身着运动装,在篮球场上奔腾跳跃、矫健的身姿,甚至还能看到老师带着学生在草坪上户外上课的情景[4]。

(2)镇江民众教育馆的体育科教电影放映

如果说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是我国体育科教电影的主要生产地的话,那么镇江民众教育馆则应该是我国体育科教电影的主要放映单位。镇江民众教育馆放映的影片种类众多,其中介绍体育运动和与体育有关的影片有《跳远》、《身体的构造》等影片。影片的放映,让人们认识体育,熟悉体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和推广了体育运动,扩大了体育的影响。1934年9月,金陵大学与南通、镇江等地的民众教育馆二十余单位合作,将放映收人款项用作摄制费,摄制了《国术》、《首都各校运动会》等科学教育片。[11]


1937~1949年我国体育电影的非常时期

1.概述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迅速变化的战争形式决定一切,也决定着中国的体育电影事业。由于战争,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受到严重破坏,并开始新的分化和组合。在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者与戏剧工作者组成11个救亡演剧对分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一部分到了内地,一部分到了香港,一部分留在了上海租界区,形成了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的新格局。[12]

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抗战电影社成立,开始延安地区的电影放映活动。同年秋,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通称“延安电影团”)。这是第一次人事齐全、建制完备地发展电影事业。当时“延安电影团”以拍摄军旅题材和政治题材的纪录电影为主。

2.本阶段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

由于战争的原因,本阶段纪录电影主要以战争为主要题材。在查阅到的文献中,抗战时期的体育纪录电影只有1942徐肖冰拍摄的《延安运动会》,记录了我们在延安举行“九·一运动会”的情况。

抗战结束之后,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随后拍摄了体育纪录电影《中苏朝三国举行足球、篮球和手球对抗赛》(1945)。此外,纪录片《民主东北》中第16辑拍摄的是体育纪录电影《沈阳运动会》。

3.本阶段体育科教电影的发展

1942年1月国民党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简称“中教”),其目的是打算在抗战胜利之后发展电化教育。抗战胜利后,“中教”迁至南京,解放前夕迁至台湾。尽管当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都投入到全民族抗战之中,加之拍摄所需胶片都要从美国进口,但“中教”还是拍摄了10部左右的影片,其中体育科教电影有《阳光与健康》[3],可惜的是我们今天无法找到当年拍摄的体育科教电影,这与当时的战争环境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7.

[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2~33、73.

[3]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49、80、95.

[4]孙建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与抗日救亡运动 [J].艺术评论,2008,(8):49、51、52.

[5]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4~25、41.

[6]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2~33、73.

[7]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36.

[8]单万峰.早期的中国体育故事片[J].当代电影,2008,(8):50.

[9]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04.

[10]赵慧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6.

[11]杨力,刘咏.旧中国科教电影[J].电影艺术,2005:18~19.

[12]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