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第二场线上分享会:聚焦体育视频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

来源:  时间:  2020-08-15

 “爱好体育的人,是不会患抑郁症的,遇到不痛快,就再去打一场球”“有目标的体育人,永远都不会寂寞” “5G的到来,给中国视频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相信将来会诞生更多草根艺术家”……8月15日上午10时,第16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如期推出第二场线上分享会,三位嘉宾金句频出,深入浅出,共同对“体育视频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这一主题进行了解读。

本次分享会邀请的三位嘉宾分别为:新华社高级记者汪涌、著名篮球评论人马健以及北京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会委员马卫。

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贡献者,汪涌从30年前新华社关于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的新闻报道,与近日的登顶报道的区别谈起,让网友直观地感受到视频发展给体育带来的改变。

汪涌介绍,几十年前,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报道和传播,还依赖于以报告文学等文字形式为基础的平面媒介。如今的高清视觉影像,则为人们带来了更为即时和真切的画面。5G时代,视频技术的换代升级将给中国体育带来更多的可能和惊喜;智能手机的普及,或许会让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成为人人都会参与的视频盛会。

马健是一名职业体育人,一直自己拍摄视频,通过抖音教网友们打篮球。分享会上,马健从一名职业体育人的视角,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对体育视频与中国体育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诠释。

马健说,体育电影和视频正在依托内容细分,建立整条体育产业链,而生产这些内容的素材,正是由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们源源不断提供出来的。对比国外的体育电影,他希望我国体育电影要加大维度,不要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去探讨真实的生活,用更大的深度和维度,去描述体育电影和人们真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体育视频还应该肩负起为大众提供场地指南、医疗咨询等与体育配套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推动中国体育产业走向完备。“这也是时代对体育职业人和相关专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一名热爱体育的电影工作者,马卫则从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体育电影《沙鸥》谈起,以去年大热的电影《攀登者》、即将上映的《中国女排》等现代体育电影为例,对话题进行了延展。马卫认为,电影和体育类似,都具有结局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动态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进入短视频时代之后,电影或者视频作为体育传播媒介的作用,无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也需要体育的支持。

“体育电影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市场,也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体育电影的发展与我国体育视频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马卫期待着,将来会有更多电影人投身到体育的拍摄中,讲好中国的体育故事。

本届电影周的最后一场分享会,将于8月16日上午10:00至10:30在各大视频平台播出,主题为“体育在抗疫情过程中的作用”,邀请网友们届时继续关注。

(揭明玥)